,荤的素的全撂出去。
事实怎么样,交给读者自己判断。
这么做,一来呢在当代文学里算是写法上的革新,让当代文学能够在当代世界这样的视野里接轨。
二来呢算是自罚三杯,把判断的自主权更多让给读者。
作者摊牌了,不高高在上了,不全知叙事了,以上讲述全是个人记忆,如有得罪多多包涵。
然后就比较容易滑过去。
比如说姜文,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就经常抵赖,说自己记岔了、骗你的。
这是一种坦率,也会对外界的其它“权威叙事”,形成一种微妙的反讽。
真实生活的戏剧性大多数人的生活似乎都像白开水一样,没什么可说的。
但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戏剧性的眼睛,还不知道,怎么将日常生活,处理为一种可供端详、回忆的素材。
比如说莫言有一个短篇小说,叫《初恋》,并不知名,可能你都没听过。
它的开头是这样的班里的学生年龄距离拉得很大,最小的是我,最大的是杜风雨,已经是个十六岁的小伙子了。
他的个头比我们班主任还要高;他脸上的粉刺比我们班主任脸上的还要多。
很自然地,他成了我们班上的小霸王。
更由于他家是响当当的赤贫农,上溯三代都是叫花子,他娘经常被学校里请来作诉苦报告,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如何冒着大风雪去讨饭,又如何在风雨之夜把杜风雨生在地主家的磨道里,我们班主任家是富裕中农,腰杆子很软,所以,面对着根红苗正、横眉立目、满脸粉刺的无产阶级后代的胡作非为,连屁都不敢放一个。
这一段写得很棒。
一个是它很真实,确实反映了某个时代的真实记忆。
再一个是它非常精准地捕捉了真实生活里的戏剧性,把它从看似平常的生活里拿出来,编织成传奇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。
这段情节里呈现的什么?
无非是一种近似校园霸凌的权力结构。
校园霸凌相信大家都熟悉,没经历过也见识过听说过。
霸凌里肯定存在强势一方,受欺负一方。
强势一方拼的什么?
无非年纪大人高马大,有背景,家里有权有势。
但莫言这个故事里就不太一样。
杜风雨也人高马大,但并不有权有势
书友评价